安西县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从四海无闲田的闲田在哪里,看中唐 [复制链接]

1#

中唐诗人李绅的一首《悯农》诗,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: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用词浅显却寓意深远,将农人的辛苦劳作和世人对他们的忽视都刻画得淋漓尽致。但李绅的《悯农》不只一首,这只是其二,前一首诗用词更为尖锐直接,特别是其中那句“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”的拷问更是直指人心,让人不由得心生不平之气。不管写出如此诗句的李绅后来人品变得何等卑劣,但仅凭此诗就足以让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。

《悯农》一诗语句纯出天然,不用任何典故,但其中的“闲田”一词,虽然就是“闲置的田地”这一字面上的意思,但其实又隐藏有另一层含义,而且与安史之乱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一场会盟相关。这场会盟就是著名的“清水之盟”,唐朝的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赞普的代表宰相尚结赞,在甘肃清水相约会盟。唐德宗建中四年,在*兵护卫两千人的簇拥下,双方使者各带七名随从在预先筑好的会盟坛上盟誓,按此时的实际控制区域划分两国边界,约定此后各不相犯。

此次会盟过程仪礼规范,颇有古风,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为了避免双方因密切接触而产生不必要的纷争,特意在地图上划定了一片缓冲区。这片区域在*河以北的贺兰山区,它就被称为“闲田”。盟约规定,已经驻守在这一区域的双方*队,不得冒进、完全脱离接触;而双方均未驻防的区域,则都不得修筑城寨、耕种土地,任其荒芜。其实“闲田”一词古已有之,本意是指未被封赐的土地,而在此次盟约中才被赋予了“双方约定脱离接触之地”这一特殊意义。

清水会盟的顺利达成,反映的是安史之乱以后,唐朝和吐蕃之间势力消涨的现实状况。此时虽然大唐境内大规模的叛乱已经基本平息,但朝廷和皇帝本人的威权已经大大降低,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藩镇们事实上呈割据之势。而此前朝廷从陇右、河西、安西各地成建制调回边*后,这些地区很快就落入了国势正盛的吐蕃手里,而且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夺回的希望。而吐蕃一方猛然吞下这样大片的疆域,一时之间也有点消化不良,有必要暂时放缓扩张的步伐。

上述局面就是盟约达成的先决条件,客观上符合此时双方的利益。不过盟约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拿来撕毁的,短短数年之后两国间就出现了毁约背盟的戏剧性一幕。贞元三年,唐朝和吐蕃再次在甘肃平凉附近的虎山口会盟。吐蕃一方带队的还是尚结赞,唐朝一方派出的代表是侍中浑瑊,会盟的程序和上次基本一致。不过当唐使登坛更衣,准备盟誓时,坛所周边突然伏兵四起,吐蕃精骑卷地而来,以监*特进宋奉朝为首的多名官员当场身死,官兵或死或被俘者近两千人,浑瑊和少数残兵侥幸逃脱,这就是著名的“平凉劫盟”。此次事件可能是吐蕃内部主战派策划的,不过此后双方关系极具恶化,而且再也没有谈判解决纠纷的互信了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